內容提要【南方喀斯特】
一、南方喀斯特地貌旅游資源
中國南方喀斯特是世界上最壯觀的濕熱帶-亞熱帶喀斯特景觀之一。它包含了最重要的巖溶地貌類型,包括塔狀巖溶,尖頂巖溶和錐形巖溶地層,以及其他壯觀的特征,如天然橋梁、峽谷和大型洞穴系統。
中國南方喀斯特擁有最顯著的喀斯特地貌類型(如尖塔狀、錐狀喀斯特)以及如天生橋、天坑之類的雄偉奇特的喀斯特景觀,是世界上最壯觀的熱帶至亞熱帶喀斯特地貌樣本之一。"喀斯特"即巖溶,是水對可溶性巖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是一種地貌特征。
中國南方喀斯特一期由中國云南石林喀斯特、貴州荔波喀斯特、重慶武隆喀斯特共同組成。于2007年6月27日在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評選為世界自然遺產并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廣西桂林、貴州施秉、重慶金佛山和廣西環江組成“中國南方喀斯特二期”項目,于2014年6月23日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中通過審議入選世界自然遺產,作為對“中國南方喀斯特”的拓展。
二、喀斯特地貌旅游勝地
旅游價值:
喀斯特地貌區有奇峰異洞、明暗相間的河流,是很好的旅游資源。有一些旅游景點,如湖南張家界桑植縣的九天洞已列入洞穴學會會員洞,堪稱亞洲第一洞、黃龍洞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首批國家5A級旅游區張家界武陵源的組成部分,是張家界地下喀斯特的地形代表,其中喀斯特地貌約占全市面積的百分之四十。廣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等馳名中外。還有貴州龍宮、織金洞等。
廣西有桂林山水和陽朔風光,主要是以石芽、石林、峰林、天生橋等地表喀斯特景觀著稱于世,并且是山中有洞,“無洞不奇”。以巖洞地貌為主的蘆迪巖洞景觀,景觀內有各種奇態異狀的溶洞堆積地貌,形成了“碧蓮玉筍”的洞天奇觀;七星巖石鐘乳構成的地下畫廊,真是玲瑯滿目;武鳴伊嶺巖,北流溝漏洞,柳州都樂巖,興平蓮花巖,興安乳洞,永福百壽巖,宜山白龍洞,凌云水源洞,龍州紫霞洞等也都是著名的溶洞景觀區。
還有一些吸引人們目光的地理現象:溶洞、峰林、峰叢、孤峰、天生橋、天坑和豎井、溶蝕洼地和溶蝕谷地【這也叫做“壩”】。
三、以喀斯特地貌聞名的景點
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與地表水對可溶性巖石溶蝕與沉淀,侵蝕與沉積,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積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斯洛文尼亞的喀斯特高原命名,中國亦稱之為巖溶地貌,為中國五大造型地貌之一。
喀斯特(KARST)即巖溶,是水對可溶性巖石(碳酸鹽巖、石膏、巖鹽等)進行以化學溶蝕作用為主,流水的沖蝕、潛蝕和崩塌等機械作用為輔的地質作用,以及由這些作用所產生的現象的總稱。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稱喀斯特地貌(巖溶地貌)。
中國幾乎各省區都有不同面積的石灰巖的分布,中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處于南方地區的喀斯特地貌覆蓋了五萬平方公里,主要位于云南省、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重慶市等省區,南方地區的喀斯特面積占整個中國喀斯特面積的55%。多樣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展示了一個由多濕的熱帶至亞熱帶的喀斯特地貌。
中國南方喀斯特是一個連貫的地區,其重要性得到了科學界普遍公認,擁有許多對國內、地區以及國際均有重大意義的喀斯特區域。中國南方喀斯特面積太大,很難找到一個能完全代表其喀斯特的發育演化和地貌多樣性的點,所以采用系列申報的方法是合理的。雖然申報國認為該系列的每個提名地都有資格入選《世界遺產名錄》,但采用系列申報策略可以保證所選擇的點是在一個連貫的框架內進行,且整個中國南方喀斯特地區的地貌多樣性可作為一個整體得以反映。
四、含喀斯特地貌的景區
國內有著斯特地貌的景區有丹霞山、蘆笛巖、云南石林世界地質公園等。
1、丹霞山
位于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境內。丹霞山在距今1.4億年至7000萬年間,丹霞山區是一個大型內陸盆地,受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影響,四周山地強烈隆起,盆地內接受大量碎屑沉積,形成了巨厚的紅色地層。
在距今7000萬年前后,地殼上升而逐漸受侵蝕。距今600萬年以來,盆地又發生多次間歇上升,平均大約每萬年上升1米,同時流水下切侵蝕,丹霞紅層被切割成一片紅色山群,也就是丹霞山區。
2、武夷山
位于江西與福建西北部兩省交界處。武夷山主要分布了前震旦系和震旦系的變質巖系,中生代的火山巖、花崗巖和碎屑巖。
在中生代晚期,武夷山發生了強烈的火山噴發活動,繼之為大規模的花崗巖侵入,已發現本區有豐富的火山機構,為典型的亞洲東部環太平洋帶的構造特征。白堊紀晚期的紅色砂礫巖是形成丹霞地貌的主體。
3、龍虎山
位于江西省鷹潭市西南20公里處。在龍虎山深層地殼中隱伏著一條已經穩定的巨大的東西向深斷裂帶(萍鄉—廣豐深斷裂帶),上覆斷陷盆地就是在這條古老的斷裂帶長期繼承性活動。
由最初的坳陷盆地發展到后來的斷陷盆地,最后趨向穩定而形成的。南華板塊的北部有一個二級大地構造單元“武夷隆起”,龍虎山地區就在武夷隆起的北部邊緣。
地層該區出露地層主要由三大部分組成,一是中、晚元古代的中、深變質巖系,二是早侏羅紀含炭質碎屑巖建造和晚侏羅紀的陸相火山巖,三是白堊紀的紅色碎屑巖系。此外,沿河谷階地及河湖平原有部分第四系沉積。
4、蘆笛巖
位于桂林市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蘆笛巖的形成是經過了漫長的年代,遠在三億年前,桂林還是一片汪洋,在漫長的海洋歷史中,海底沉積了一層厚而純凈的碳酸鹽類,奠定了桂林巖溶(喀斯特)地貌的物質基礎。到三迭紀末期,桂林發生了強烈的地殼運動,使桂林露出海面,成為陸地。
5、云南石林世界地質公園
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縣境內。在2.7億年前的早二疊紀時代,石林地區為海洋環境,海底沉積形成了數百米厚的石灰巖,后經地殼抬升,石林地區處于濕熱古海岸邊緣,溶蝕形成了最早期的石林。
緊隨其后的火山熔巖噴溢,使石林被厚厚的玄武巖覆蓋。漫長的中生代至新生代早期,石林地區一直處于剝蝕夷平狀態。約六千萬年前的早喜馬拉雅運動,使石林地區掀斜抬升,轉為內陸山間湖泊環境(路南古湖)。
晚第三世紀以來,石林地區繼續抬升,向現代高原河谷環境演進。在持續的抬升過程和不同的地理、氣候條件下,石林地貌也處在繼承、更替和疊置的演變中,老的石林逐漸消失,新的石林不斷形成。
五、喀斯特地貌景點
1、地貌特點
(1)地表:通??梢詫⒌乇矸譃槭?、溶溝、落水洞、溶蝕洼地、喀斯特漏斗等形態,其地表崎嶇,巖石絢麗,從外表看上去十分的壯觀。
(2)地下:在地下有溶洞、地下河與暗湖,而在溶洞內又有多姿多彩的石筍、鐘乳石與石柱等東西,內容物很豐富,也很漂亮。
2、該地貌是怎么形成的
(1)當可溶性巖石經過地下水與地表水的溶蝕與沉淀,并在重力崩塌、坍塌、堆積等作用下就形成了喀斯特地貌。
(2)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國、法國中央高原、俄羅斯烏拉爾山區、澳大利亞南部等地方,其中該地貌在我國分布的最廣,且主要集中分布在桂、黔、滇等省區,屬于我國的五大造型地貌之一。
六、喀斯特地貌旅游景點
面積110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唯一的,處于亞熱帶高原地區的,劍狀喀斯特地質地貌奇觀,被列為地球“八大自然景觀”。坐落在昆明東南邊的石林彝族自治縣境內,在距今三億六千萬年前,石林還是滇黔古海的一部分,地殼的不斷上升和長時間的積淀,滄海變桑田;海水退去之后,又經歷億萬年的烈日灼烤和雨水沖蝕、風化,就留下了這一童話世界般的壯麗美景。
圓圓望去,那一支支、一座座、一叢叢巨大的灰黑色石峰石柱昂首蒼穹,直指青天,猶如一片蒼莽的黑森林,故而取名“石林”。
七、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
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遺產是由石林喀斯特、荔波喀斯特、武隆喀斯特、桂林喀斯特、施秉喀斯特、金佛山喀斯特、環江喀斯特,四個省的七個喀斯特群組成的系列遺產。
中國喀斯特有面積大、地貌多樣、典型、生物生態豐富等特點。景點多、面積大、區域廣,不僅向世人呈現了大自然的美學價值,也見證了地球演化過程,此次中國南方喀斯特二期申遺成功,有助于全世界加深了解中國獨有的自然資源稟賦,強化公眾對自然資源特別是對特殊遺產資源的保護意識。
南方喀斯特以全球視野和標準評估自然遺產,開闊人們認識自然遺產的眼界,提升保護管理級別,履行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公約,并自覺接受國際社會監督,使全人類共同欣賞、保護大自然所創造的奇跡,從而形成一個有效的管理機制,有利于自然遺產保護的持續發展,有利于提高地區和國家的文化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