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承德避暑山莊及周邊廟宇】
一、承德避暑山莊
承德避暑山莊占地面積:564萬平方米。
避暑山莊始建于1703年,歷經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時89年建成。避暑山莊以樸素淡雅的山村野趣為格調,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成為中國現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
避暑山莊分宮殿區、湖泊區、平原區、山巒區四大部分,整個山莊東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國自然地貌的縮影,是中國園林史上一個輝煌的里程碑,是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杰作,是中國古典園林之最高范例。
二、承德避暑山莊文化價值
第一種,東方文化。避暑山莊匯集文化五千年:以水流云在、濠濮間想等景觀體現道家之追求自然野趣的造園風格,以淡泊敬誠、紀恩堂反映儒家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倫理道德, 以環列避暑山莊的佛教寺廟及金蓮映日等景觀表達對佛家之尊崇,使得避暑山莊不僅具有景觀上的集大成,而且更直接、全面的展示了包括佛道儒醫武的東方文化。除景觀外,以音樂、繪畫、書法、詩詞、雕刻等形式展示漢滿蒙藏之多民族文化亦比比皆是。
第二種,園林文化。避暑山莊享有“中國古典園林之最高范例”的盛譽。它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典園林“以人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傳統造園思想,完全借助于自然地勢,因山就水,順其自然,同時融南北造園藝術的精華于一身。避暑山莊名勝集全國于一園:嘉興煙雨樓、鎮江金山寺、蘇州獅子園、杭州六和塔、泰山碧霞祠、西藏布達拉、北京故宮、秦漢長城、西湖蘇堤、蒙古草原、蓬萊仙境等景觀,在避暑山莊都得以集中體現。
第三種,生態文化。整個避暑山莊東南多水,西北多山,中為平原,是中國自然地貌的縮影。避暑山莊山區山巒起伏,林木茂盛,古樹參天,具有大興安嶺莽莽森林氣象;平原區地勢開闊,綠草如茵,有萬樹園和試馬埭,一派蒙古草原風光 ;湖泊區8個島嶼,將湖面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區域,洲島錯落,碧波蕩漾。
第四種,宗教文化。在避暑山莊東面和北面的山麓,半環于山莊的是金碧輝煌、雄偉壯觀的寺廟群,如眾星捧月,環繞山莊,它象征民族團結和中央集權。
三、承德避暑山主要景點
1 | 金山 |
2 | 熱河 |
3 | 大紅臺 |
4 | 萬法歸一 |
5 | 妙高莊嚴殿 |
6 | 大乘之閣 |
7 | 大雄寶殿 |
8 | 普佑寺 |
9 | 旭光閣 |
10 | 宗印殿 |
11 | 普度殿 |
12 | 門殿碑亭 |
金山島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仿鎮江金山寺而建。島上堆砌假山,山上筑殿,面闊五間,康熙帝御題"鏡水云岑",循石級而上,抵達"天宇咸暢"。兩殿均被收入康熙三十六景。島上制高點北建有三層木塔,題名"上帝閣",為清帝祭祀真武大帝和玉皇大帝之所。此島雖由人工堆砌,卻宛如天開地造??滴醯圪澠?quot;仰接云霄,俯臨碧水,如登妙高峰上"
2.熱河
3.大紅臺
4.萬法
5.妙高莊嚴殿
6.大乘之閣
7.大雄寶殿
8.普佑寺
9.旭光閣
10.宗印殿
11.普度殿
12.門殿碑亭
門殿碑亭位于主殿普度殿西側圍廊正中。面闊三間,殿中置乾隆帝御題臥碑《安遠廟瞻禮書事<有序>》,正面為滿漢兩種文字,背面為蒙藏兩種文字。碑文記述了乾隆帝修建安遠廟之緣起和寓意,碑兩側鐫有乾隆帝兩首與此相關的御制詩。
四、外八廟
外八廟,清朝初年中國藏傳佛教在中國蒙和藏地區(包括青海和新疆)勢力強大,教徒信仰極其虔誠,佛經教義是蒙和藏人民的精神支柱。喇嘛教上層人物在政治上有效地控制地方政權,經濟上匯聚著大量的財富,文化上掌握著經堂與教院。
當時,北京、承德共有四十座直屬理藩院的廟宇 ,京城三十二座,承德八座,復因承德地處北京和長城以外,故稱外八廟;包括溥仁寺、溥善寺(現已不存)、普寧寺、安遠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須彌福壽之廟,廣緣寺
外八廟分別為
溥仁寺 | 溥善寺 |
普寧寺 | 安遠廟 |
普陀宗乘之廟 | 殊像寺 |
須彌福壽之廟 | 廣緣寺 |
1.溥善寺
承德溥善寺建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位于溥仁寺東北側,寺廟布局 采用漢式寺廟建筑的傳統作法,寺內中軸線上分布有山門、天王 殿、大雄寶殿、后殿,兩側有鐘樓、鼓樓、配殿、廊房等附屬建 筑
2.薄仁寺
薄仁寺按標準的漢式加藍七堂規制建造,山門面闊三楹,進深兩間,兩側設腰門,內立哼哈二將。進山門東西兩側立幢桿各一,幢桿北擺鐘、鼓樓。寺內屏壁前供主尊豎三世佛。左右山墻置壇,供十八羅漢, 建筑面積約4357平方米。
3.普寧寺
普寧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雙橋區,始建于清朝乾隆時期的一座漢藏結合寺廟。寺廟前半部為漢式,具有漢族傳統佛教寺廟的特征;后半部為藏式,仿西藏桑鳶寺而建,兩種不同風格的建筑融為一體。整座寺院雄偉壯觀,占地面積約2.3萬平方米。普寧寺的主尊佛像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通高27.21米,是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F任主持是莫日根圖金剛上師
4.安遠廟
安遠廟平面布局呈長方形,前部較開闊,后部布局緊湊。占地面積2.6萬平方米,寺內分三進院落。第一進山門內是一片廣闊的場地,南北各有五間配殿,正面及兩側原有三座欞星門,現已不存。第二進院落以漢、藏結合的平臺門與一進院落分開。第三進院落是由70間廊房組成,正中為主體建筑“普度殿”,平面呈回字形,是蒙古族寺廟中常見的“都綱法式”
5.普陀宗乘之廟
普陀宗乘之廟占地22萬平方米,其主體建筑大紅臺位于山巔,通高43米,臺中央萬法歸一殿是主殿,殿頂部高出群樓,殿頂都用鎏金魚鱗銅瓦覆蓋。60余座(現存40余座)平頂碉房式白臺和梵塔白臺隨山勢呈縱深式自由布局,無明顯軸線。
6.殊像寺
殊像寺從外觀上更多呈現的是漢式寺廟風格,僅在一些建筑細部上體現了藏式特點。殊像寺中軸線前半部分是由山門、鐘鼓樓、天王殿、會乘殿等組成的典型漢式“伽藍七堂”布局,后部表現為以寶相閣為中心的藏式“曼荼羅”形制,在整體上,自會乘殿之后,地勢陡然上升,依山就勢層層修建建筑,形成高低錯落,主次分明的建筑輪廓,亦是藏式布局的典型體現
7.須彌福壽之廟
須彌福壽之廟坐北朝南,占地面積3.792萬平方米,以藏式建筑為主,建筑手法與平面布局明顯帶有漢式寺院建筑特點。其主要建筑沿中軸線左右對稱分布
8.廣緣寺
廣緣寺位普佑寺東,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占地面積0.45公頃,漢式,由普寧寺堪布喇嘛擦魯克集資敕準建設,乾隆題“廣緣寺”,承德外八廟之一。今后殿已毀,其余建筑殘存
萬法歸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