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莫高窟】
一、敦煌莫高窟背景
敦煌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甘肅敦煌縣東南鳴沙山東麓。創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歷隋、唐、五代、宋、元,共有洞窟約四百九十二個,是由壁畫和雕塑構成的藝術綜合體。
其中壁畫分經變、尊像、供養人像、本生故事等,亦有表現歷史人物的《張議潮夫婦出行圖》及古地圖《五臺山圖》。壁畫構圖生動,色彩絢麗,兼有藝術價值與史料價值。泥塑分浮面塑與立體塑兩種,唐代以前浮面塑讓位于立體塑。彩塑有單身像與群像,群像少則三身,多則十一身,佛像居中心,弟子、菩薩、天王居左右,造型生動,神態各異。佛、菩薩、弟子、天王用泥塑,而天龍八部飛天龍女等扈從則為璧畫,塑、畫結合,蔚為壯觀;或菩薩用泥塑,而菩薩頂上圓光,身上飄帶則用壁畫代替,雕塑與壁畫融為一體,是一大特色??咧胁亟浂?,即莫高窟第十七洞,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發現,洞中滿藏經卷、文書、織繡等文物五萬余件。發現后,遭到帝國主義分子的嚴重破壞和盜竊,也引起國內外學者極大關注,形成了“敦煌學”專門學科。另有西千佛洞亦為莫高窟之組成部分,創建于北朝晚期,經隋、唐、五代、宋,屢加修建,存有洞窟十九個、壁畫雕塑與主窟屬同一風格。莫高窟是我國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藝術石窟,是中華民族之瑰寶。
莫高窟“千佛洞”慢慢走向興盛北魏、西魏和北周時,莫高窟的建造速度加快,到了隋唐時期,隨著經濟發展的繁榮,莫高窟也慢慢的走向興盛,已經發展有洞窟千余個。
莫高窟應該是始建于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但大部分隨著歲月的風沙慢慢被埋沒,隨著歲月的流逝,人氣越來越少,有些價值連城的精品便被封存了起來。元代以后敦煌停止開窟,逐漸冷落荒廢。明嘉靖七年(1528年)封閉嘉峪關,使敦煌成為邊塞游牧之地。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平定新疆,雍正元年(1723)在敦煌設沙州所,三年(1725)改沙州衛,并從甘肅各州移民敦煌屯田,重修沙州城。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沙州衛為敦煌縣,敦煌經濟開始恢復。莫高窟開始興盛起來。
二、莫高窟的故事
王道士發現莫高窟藏經洞清光緒初年,王圓祿入伍當了一名兵勇,退伍后,他在當地出家成了名道士,道號“法真”,歷史上稱其之為“王道士”。
由于莫高窟日益人氣衰落,守在這里的僧人都走了,最后只有王道士留了下來。
藏經洞是清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敦煌莫高窟主持王道士(王圓箓)的助手發現敲擊某個洞窟墻壁時有回聲,說明墻內有中空,遂發現藏經殿。洞內藏有從公元4世紀到公元14世紀的各種歷史文本、絹畫、刺繡等文物5萬多件。這些珍貴文獻用多種文字記載,有漢文、藏文、梵文、龜茲文、粟特文、突厥文、回鶻文、 康居文等,簡直是一個內容豐富的古代博物館。
已知最晚的一份寫于大宋咸平五年(即1002年)這意味著它們都是千年前的古本。1900年代存世的宋代古本已是罕見,隋唐古本幾乎不存于世,可見這些古本的文物價值之高。
20世紀初莫高窟的殘破景象
王圓箓不識字,不懂這些經書的文物價值,對于破舊的經書處理,他將保存較完整的經書作為禮物送給上級官員希望能引起上級重視,讓政府出資整理藏經洞內的經書并派兵保護。
可惜無人問津,有官員看到他送上的經文,嘲笑說經文上的字還不如自己寫得好。
葉昌熾信札盡管時任甘肅學政的葉昌熾收到經書后,建議藩臺將洞內經書收集后送至蘭州保存,但得到的回復卻是沒有經費,此事不了了之。
莫高窟大佛殿外景 伯希和攝于1908年
此后的幾年里受上級命令指示,王圓箓無償守著藏經洞,他期盼著,總有一天能等到識貨的人。
英籍探險家斯坦因來到莫高窟騙走藏寶1907年,英籍探險家斯坦因從印度北上后向東來到敦煌,他得到英國政府資助。此行的主要目的是繪制中亞地區地圖,以備未來可能的英俄沖突。
斯坦因與他臨時招募的尋寶隊中國隨行人員
1907年斯坦因第一次來到莫高窟之時,王道士已伴隨藏經洞又度過了7個春秋。
在這7年中,除官員拿走部分經卷外,王道士對藏經洞看守得很緊,散失的卷子很少。斯坦因為了看到日夜盼望的藏經洞,想了很多辦法接近王道士,但王道士避而不見,弄得斯坦因束手無策。
后來他了解到王道士對唐玄奘非常崇拜,便把自己裝扮成唐玄奘的信奉者,并欺騙王圓箓(王道士),說他是沿著唐玄奘西天取經的路來的,這一招很靈,是宗教信仰把他們的思想溝通了,所不同的是,王道士是一個真誠的信奉者,而斯坦因顯然只是為了達到騙取藏經的目的。
斯坦因最終以以200兩白銀從王道士的手上買到了9000余卷文書和500余卷的絹畫,總共裝了24個大木箱。斯坦因高興的在日記中寫到:“一個梵文貝葉寫本就值200兩,這筆買賣絕對賺了。”
新中國開始挖掘保護莫高窟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敦煌石窟,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于世。
近代發現的藏經洞,內有5萬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專門研究藏經洞典籍和敦煌藝術的學科——敦煌學。1961年,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世界上現存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
莫高窟與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2019年8月31日,由敦煌研究院等單位聯合攝制的大型紀錄片《莫高窟與吳哥窟的對話》在敦煌國際會展中心首映。紀錄片以亞洲文明對話為題材,向人們展現了不同文明之間命運相通、文化相通、藝術相通的奇妙關聯。
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
三、莫高窟的主要景點
1 | 九層樓 |
2 | 三層樓 |
3 | 藏經洞 |
4 | 藏經洞陳列館 |
九層樓
洞窟編號第96號,初唐(618-705)。 此窟開鑿于初唐,窟內的大佛高35.5米,兩膝間寬度為12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窟前的建筑為九層樓,因其共有九層而得名,原為四層,晚唐(874~879)年間建成五層,宋初(966年)重修,九層樓是1935年建造,它攢尖高聳,檐牙錯落,鐵馬叮咚,已成為莫高窟的標志之一
三層樓
洞窟編號第16-17號,16窟建于唐大中五年至咸通(851~867)間??咔耙醒陆y建三層木構窟檐,故俗稱“三層樓”,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王道士主持修建,王道士于16窟甬道北側發現藏經洞,后編號為第17窟。因此三層樓也是為數不多的窟中窟。
藏經洞
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圓箓為了已被遺棄許久的部分洞窟改建為道觀,而進行大規模的清掃。當他在為第16窟(現編號)清除淤沙時,偶然發現了北側甬道壁上的一個小門,打開后,出現一個長寬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現編號為第17窟),內有從4世紀到11世紀(即十六國到北宋)的歷代文書和紙畫、絹畫、刺繡等文物5萬多件,這就是著名的“藏經洞”
藏經洞陳列館
利用原莫高窟下寺改建而成,陳列著跟藏經洞有關的文物,包括流失到國外的敦煌遺書和繪畫的復制品,以及藏經洞的發現和被劫掠的歷史回顧,并且有敦煌學的發展現狀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