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峨眉山和樂山大佛】
峨眉山和樂山大佛為世界自然和文化雙遺產,首先佛教文化是非常濃厚的,峨眉山保存有多而完整的古代寺廟,如報國寺、萬年寺等“金頂八大寺廟”最為著名!在整個中國應該算得上市比較少的。峨眉山還有獨具傳承特色的峨眉功夫,也是定期在峨眉進行全國的武士交流活動。
1996年,峨眉山-樂山大佛景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一、峨眉山
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邊緣,以“雄、秀、奇、險、幽”的自然風光、豐富的生物資源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成為人類的瑰寶。作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這里長久以來積累了大量佛教文物、寺廟建筑、書畫碑刻等歷史遺存。
位于峨眉山東麓的樂山大佛是一座依山鑿成的彌勒坐佛造像,面向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匯流處,通高70余米,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美譽。
其地勢陡峭,風景秀麗,景區面積154平方公里,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高出峨眉平原2700多米?!抖朊伎ぶ尽吩疲涸启N凝翠,鬢黛遙妝,真如鳳首蛾眉,細而長,美而艷也,故名峨眉山。峨眉山體南北方向延伸,綿延23公里,峨眉山以其秀麗的自然風光,莊嚴殊勝的佛教勝跡而聞名于世。古雅神奇,巍峨媚麗,山脈綿亙曲折、千巖萬壑、瀑布溪流、奇秀清雅,故有峨眉天下秀之美稱。
峨眉山景區包括大峨、二峨、三峨、四峨四座大山。大峨山為峨眉山的主峰,通常說的峨眉山就是指的大峨山。大峨、二峨兩山相對,遠遠望去,雙峰縹緲,猶如畫眉,陡峭險峻,橫空出世,唐朝李白詩云:峨眉高出西極天、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之贊嘆。峨眉山層巒疊嶂、山勢雄偉,景色秀麗,常年云霧繚繞,雨絲霏霏。彌漫山間的云霧,變化萬千,把峨眉山裝點得婀娜多姿,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
峨眉山的自然遺產:成分復雜,生物種類豐富,特有物種繁多,保存有完整的亞熱帶植被體系,森林覆蓋率達87%。峨眉山有高等植物242科,3200多種,約占中國植物總數的十分之一,其中僅產于峨眉山或在峨眉山發現,并以峨眉定名的植物就達100余種。此外,峨眉山還是多種稀有動物的棲居地,已知動物2300多種。
佛教的傳播、寺廟的興建和繁榮,為峨眉山增添了許多神奇色彩。宗教文化特別是佛教文化,構成了峨眉山歷史文化的主體,所有的建筑、造像、法器以及禮儀、音樂、繪畫等無不展示出宗教文化的濃郁氣息。峨眉山上寺廟林立,其中以報國寺、萬年寺等“金頂八大寺廟”最為著名。
二、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凌云寺側,瀕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大佛為彌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樂山大佛頭與山齊,足踏大江,雙手撫膝,大佛體態勻稱,神勢肅穆,依山鑿成臨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頭高14.7米,頭寬10米,發髻1021個,耳長7米,鼻長5.6米,眉長5.6米,嘴巴和眼長3.3米,頸高3米,肩寬24米,手指長8.3米,從膝蓋到腳背28米,腳背寬8.5米,腳面可圍坐百人以上。
在大佛左右兩側沿江崖壁上,還有兩尊身高超過16米的護法天王石刻,與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與天王共存的還有數百龕上千尊石刻造像,宛然匯集成龐大的佛教石刻藝術群。大佛左側,沿“洞天”下去就是近代開鑿的凌云棧道的始端,全長近500米。右側是唐代開鑿大佛時留下的施工和禮佛通道——九曲棧道。
佛像雕刻成之后,曾建有七層樓閣覆蓋(一說九層或十三層),時稱“大佛閣”、“大像閣”;佛閣屢建屢毀,宋時重建“凌云閣”、“天寧閣”;元代建“寶鴻閣”;明代崇禎年間建“佛棚”、清代建“佛亭”,最終廢毀殆盡。
佛像依山臨江開鑿而成,是世界現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像,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稱譽。大佛為彌勒倚坐像,坐東向西,面相端莊,通高71米。雕刻細致,線條流暢,身軀比例勻稱,氣勢恢宏,體現了盛唐文化的宏大氣派。佛座南北的兩壁上,還有唐代石刻造像9O余龕,其中亦不乏佳作。
三、峨眉山在中國名山中的地位
以自然風光優美、佛教文化濃郁而馳名中外的峨眉山,以其“雄、秀、神、奇”的特色,雄踞于中國名山之列并為其中姣姣者。
(1)雄:高大的形體,雄偉的氣勢,引起崇高的美感。峨眉山在四川盆地西南緣平地拔起,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相對高差2600米,與五岳中最高的華山相比,仍高出1000多米,所以歷代稱之“高凌五岳”。峨眉主峰三峰并立,直指藍天,氣勢磅礴。登臨金頂,極目眺望,或群山疊疊,或云海茫茫,變幻無窮,令人心曠神怡。
(2)秀:峨眉山處于多種自然要素交匯地區,植物垂直帶譜明顯,植物種類繁多,類型豐富,植被覆蓋率高達87%以上。山中峰巒疊障,林木繁茂,郁郁蔥蔥,山體輪廓優美,線條流暢,景色多姿多彩。在天下各大名山中,其繁茂的植被景觀,堪稱第一。
(3)神奇:峨眉山這個“普賢道場”的佛門圣地,濃郁的佛教文化色彩使它籠罩在一片神秘的宗教氣氛之中。而神話傳說,以及戲劇、詩歌、音樂、繪畫、武術等的渲染與傳播,使這座佛國仙山的神奇色彩更加虛幻莫測。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峨眉山的佛教文化、寺廟建筑與自然景觀有機地巧妙的融合在一起,這在中國名山中實為首屈一指。峨眉山奇特的氣象景觀如金項的云海、日出、佛光、圣燈、朝暉、晚霞,以及雷洞煙云、洪椿曉雨、大坪霽雪、雨湘霧湘等,千變萬化,絢麗多彩,堪為中國名山之首。
峨眉山雄秀神奇的自然景觀與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有機地融為一體,相得益彰,給人們美的享受與熏陶,使之成為人們崇拜與謳歌的對象而名揚天下。
四、樂山大佛的歷史地位
彌勒大佛堪稱“樂山之魂”, 而在大佛建造功成之前的樂山,歷史亦源遠流長。早在3000多年前,這里曾屬于上古蜀王,唐朝以前有南安、平羌之名,隋唐后更名為嘉州、嘉定,直到清代雍正時期,才有樂山之名,并沿用至今。
在漢傳佛教里,一般寺廟進門看見的第一尊菩薩就是笑瞇瞇的大肚彌勒佛。彌勒信仰在中國經歷了世俗化與民族化的過程。最初的彌勒信仰基本上完全照搬印度佛教經典,其信奉者主要是信仰堅定、文化層次較高的高僧大德。由于彌勒是未來佛,現在尚為菩薩身,因此表現在造像上,多為頭戴寶冠、身披瓔珞的“金身 彌勒菩薩像”,造型帶有濃郁的印度風格。
樂山大佛聳立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匯流之處,一千多年來,樂山大佛閱盡多少人間春色,經歷多少朝代更迭,依舊肅穆慈祥,心旌不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