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旅游業發展簡史
(1)利用歷史文化資源發展旅游文化產業,有利于發展文化生產力,滿足人們的文化消費需求;文化市場的自發性和盲目性加劇了對文化資源的爭奪;一些地方文化創新力弱,發展文化產業的辦法不多。
(2)發揮主觀能動性,根據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發展文化旅游業,尊重文化產業發展規律,從而取得成功。脫離實際,靠虛構歷史文化名人等來搞文化旅游,無視客觀規律的制約,不可能取得成功。
(3)發掘歷史文化資源蘊含的民族精神,打造優秀旅游文化產品;堅持保護優先,防止破壞性開發。
2. 中國旅游經濟發展史
世界旅游發展史說古羅馬旅游是古代世界旅游的最高峰的原因如下。古羅馬時期的社會發展十分安定,有錢有勢的貴族通常會在晴朗的下午帶著大批的隨從來到城外打獵踏青。這大概就是最早的旅游雛形了。經過快速的發展,古代羅馬的旅游業形成了完整的體系。
3. 中國旅游業發展簡史心得體會
1921-1949年短暫的29年,是中國社會一個極其重要的歷史轉折期,旅游發展也進入一個承上啟下的新階段。在世界旅游業快速發展和國內各項旅游條件改善而時局又一直動蕩不安的背景下,各階層的人群抱著不同的目的投身于形形色色的旅游活動,共同推進著中國旅游的近代化進程。
4. 中國旅游業的產生和發展
(一)開創階段(1949年-1977年)
標志:
1、新中國旅游業的誕生是以“華僑服務社”
和“中國國際旅行社”這兩個旅游機構的建立為標志的。
2、新中國現代旅游業的拓展是以“中國旅行游覽事業管理局”的建立和中國客源市場的轉移以及旅游者構成的變化為標志的。
(二)改革振興階段(1978年-1989年)
1978年以后,隨著國家開放政策的實施,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應有的重視。在一系列正確的旅游方針政策指引下,通過不斷改革,突破了我國旅游業長期以來基本屬外事接待的模式,旅游業作為一個綜合性的經濟事業的性質得到肯定,一種具有較強活力的新的發展模式逐步形成。
(三)全面發展階段(1990年- )
我國入境旅游人數和旅游外匯收入分別居世界的第4位和第5位,成為亞洲第一旅游大國。
我國旅游業進入三大市場——入境旅游市場、國內旅游市場、出境旅游市場共同發展的歷史階段。
截至2006年底,我國共有星級飯店12751家,旅行社17957家,全國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開設旅游系(專業)的普通高校762所,中等職業學校941所,在校學生73.49萬人。旅游直接從業人員271萬多人。
5. 梳理中國旅游業發展的歷史脈絡
要想推動文化與旅游融合,樹立鮮明的主題旅游形象,實現文化資源保值增值,必須著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文化旅游品牌。在草原文化的大背景下,要抓好品牌的創意、設計和開發,沿歷史發展脈絡,融入蒙古族原生態文化和現代文化創意,以新型的旅游產品為載體挖掘特色文化資源,設計出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時代特點的文化旅游產品;要進一步挖掘知名旅游景點景區的文化潛力,對發展條件好、潛力大的景點景區,以迎合當代人文需求的形式展現景區的歷史文化底蘊、民族風俗習慣、地域文化特色等,豐富文化內涵,提高旅游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將其打造成引領內蒙古文化旅游發展的新品牌,做到主題突出、特色鮮明、亮點紛呈,從不同層次向外界展示和宣傳全區豐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資源;要引導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突出的文化旅游熱點地區建設,以名鎮、名街建設為重點,提高市場化運作水平,打造文化旅游特色產業集聚區。另外,我區文化旅游產品結構相對單一,旅游體驗也不全面,草原文化旅游產品設計存在既重復又割裂的現象,品牌效益難以發揮。只有將不同地域的文化習俗進行優化重組,才能使文化旅游產品形成互補優勢,形成優質文化旅游產品鏈;只有打破地域界限,資源共享,才能滿足游客對文化內涵的需求,才能提升整個區域的旅游經濟水平。因此,有必要對全區文化旅游品牌進行有效整合,根據文化旅游資源空間分布特點,發揮規模效益和聯動效應,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形成文化旅游產業集群。旅游產業的創新需要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要注重提高從業者的文化素養,提升旅游產品的文化創意,把體現人文關懷、提升文化內涵貫穿于旅游的全過程。文化旅游化需要培育多樣的旅游載體,發揮政府的引導功能,拓寬游客的參與領域,把形象化、通俗化、大眾化的文化元素貫穿其中,讓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一同肩負起我區建設民族文化強區的使命和責任。當前,內蒙古旅游業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雄厚的產業基礎,獨特的資源優勢,廣闊的發展空間和難得的發展機遇。隨著“十三五”宏偉藍圖的徐徐展開,我區必將迎來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春天。
6. 中國旅游業發展簡史內容
新中國建設以來,我國旅游業的發展歷程大體可以分為兩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的起始時間為新中國建國至改革開放前。當時主要是對那些來華的外賓所展開的。中國旅行和游覽事業管理局與1964年正式成立。新中國旅游業的發展的第二個時期為改革開放以來的步入正軌和全面振興的發展時期。1978年至80年代中期,及接待入境旅游為主的發展階段。80年代至1997年,入境旅游和哪里有并行發展的階段。1997年至今,入境旅游、國內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發展的階段。
7. 中國旅游業發展簡史感想
這是一條條沒有終點的路,因為一切都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中。從1988年上海至嘉定滬嘉高速建成通車開始,中國在33年間將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從15.9公里發展到16萬公里,位居全球第一,實現了從“第一條”到“第一名”的突破。
近日派出多路記者,在祖國多條高速公路上留下足跡。在過去的三個月里,我們以高速為徑,走訪山川、眺望湖海,不僅看到了壯麗河山,也看到了發展與變遷;看到了城市的巨變,也看到了鄉村的振興。16萬公里,是連通祖國青山綠水、崇山峻嶺、戈壁沙漠的血管與神經,也是中國過去三十余載的復興之路。
包茂高速沿線革命老區的“煙火氣”
2017年11月1日,包茂高速湖南懷化市通道縣隴城互通至廣西桂林龍勝縣思隴互通段正式通車,這標志著包茂高速已全線貫通。這條全長2800余公里的高速公路,沿途經過內蒙古中西部的鄂爾多斯高原、黃土高原的草地、沙地,穿越秦嶺、大巴山,在重慶跨越長江,向東南進入黔江和湘西山嶺重丘區,經桂林翻越南陵至廣東西部沿海。
包茂高速沿途經過內蒙古、陜西、四川、重慶、湖南、廣西、廣東7省份。在這一路上,延安作為革命老區,是包茂高速沿途不可取代的一道風景。作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延安素有“塞上咽喉”“軍事重鎮”之稱。1935年到1948年,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此生活和戰斗了13個春秋,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領導和指揮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奠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堅固基石。
從包茂高速萬花山出口駛出,行駛約半小時便是延安市區,這段路程途經花木蘭故居。27歲的小張在這里與朋友合伙開設了一家民宿,她說,受旅游業發展影響,如今的延安人,很多都已經擺脫了過去刻板的工作狀態,享受到了一種獨立安排生活和工作的自由。
在小張看來,自己生活的改變離不開當地政府對于“夜經濟”的重視,2019年開始,寶塔區連續兩年舉辦延安夜經濟夜生活節,孕育了繽紛多彩的延安夜間文化,這不僅彰顯了紅色革命文化優勢與綠色生態,也把延安最優、最亮的產品推廣出去,進一步改善了延安人的工作方式和生活狀態。
“這里紅色旅游資源多、歷史悠久;延安人都很樸實、善良,房東阿姨看到來了生人也會熱情地張羅飯菜,街上經常碰到拉扯著買單的熟人……”在小張和朋友小雅眼里,隨著交通環境的改善和發展,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在近幾十年里給延安帶來了巨大變化,這里早已不是從前的黃土、窯洞、白頭巾,唯一不變的,是老區人民的人情味兒和煙火氣。
從小時候吹亂頭發、夾雜著黃沙的大風,到現在滿山綠意和相對溫和的氣候,從大學寫生時畫下的窯洞,再到為延安本土民俗做設計,小雅說,她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觀察和記錄著這座老城的變遷。
長江經濟帶連通中致富的農民們
滬渝高速是中國國家高速公路網中一條連接華東、華中、和西南的東西橫向干線,是長江三角洲都市圈沿江向中西輻射的重要通道,對長江經濟帶南部的發展具有重要支撐作用,途經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湖北和重慶六省市,全長1900公里,全線于2009年12月19日貫通。
另一方面,滬渝高速也是重慶向東的出海大通道,它的貫通使得從重慶開車到上海全程只需17個小時,同時實現了長江上、中、下游的快速互通,也是首條真正意義的貫穿“長三角”高速公路通道,對于加強長三角區域的經濟活動往來具有重大意義。
實際上,在滬渝高速十余年的建設過程中,隨著各路段逐步建成通車,沿線的農民也從中獲益,并由此走上自己的小康之路。
楊勇是湖州市南潯區雙林鎮向陽村的村民,這里緊鄰滬渝高速在浙江境內的起點,自2006年10月正式建成通車后,滬渝高速浙江段沿線便悄然發生著變化。交通對沿線經濟走廊的資源互補和合作發展起到的推進作用,讓當地的種植業、養殖業、旅游業等蓬勃發展。
楊勇就是在那幾年決定回老家的,那一年他35歲,與村里103戶村民一起合作搞起了黨群創業園。七年間,他靠著集體分紅、土地流轉金及果園的管理工資,讓家庭總收入翻了一番,成為家鄉黃桃的“形象代言人”。
楊勇最初也沒有想到短短幾年時間,隨著創業園的水果掛果、成熟并順利銷售,村里大部分人都因此富了起來,2017年,他為自己購買了一輛小轎車。向陽村村支書徐銘華說,隨著村子近兩千畝土地的流轉,實現了現代化龍爺的同步發展,水產、苗木、果樹等專業化、規?;a讓村集體收入達到188.5萬元,“這與周邊交通的發展是分不開的,高速公路、省道、縣道及鄉村公路的發展,讓先進的發展理念進得來,也讓我們的產品能出得去?!?/p>
事實上,隨著滬渝高速的建成,其造福的人群遠不止向陽村這1600余名村民,這條中國首條真正意義上橫穿長江三角洲的高速公路,對擴張升級長三角都市圈高速網、促進更大物流和財富在申、蘇、浙、皖間流通,推動長江流域經濟不斷騰飛具有深遠意義。
京滬高速連接中國高速公路事業新起點
G2京滬高速公路是連接首都北京和上海的大通道,全長1218公里,飛躍長江,串聯起天津港、黃驊港、蘇州港、上海港等多個重要港口,是京津冀、黃河三角洲和長三角區域協同發展的重要動脈。
京滬高速的全線貫通,使中國華北、華東地區連為一體,緩解了北京到上海交通走廊的運輸緊張狀況,對加強國道主干線的聯網和發揮高速公路的規模效益,以及加強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上海間的經濟聯系與合作、促進沿線地區乃至中國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20世紀新中國高速公路的建設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被譽為連接新世紀中國高速公路事業的新起點。
4月6日到11日,澎湃新聞記者驅車沿京滬高速從上海嘉定前往北京,記錄下沿途的高質量發展之路。這一路,我們看到了陽澄湖高速服務區11萬平方米的停車場和它日均入區1.4萬輛次的忙碌與繁榮;看到山東蟠龍隧道的“新奧法”設計和它單洞總長5010米的隧道;也看到了最大跨徑210米,全長5750米的濟南黃河二橋。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這是中國高速自滬嘉高速建成通車后,長達33年的發展之路,是中國高速公路16萬公里總里程數,位居世界第一背后的決心。
在過去的30多年里,中國公路跨越長江向南進入云貴高原,從雷州半島跨越瓊州海峽建成了蘭海高速;在青藏高原橫斷山脈區域的崇山峽谷之中,翻越了二郎山、雀兒山、達馬拉、色季拉等十四座大山,又跨過青衣江、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等難以計數的大小江河建成了被稱為“天路”的川藏公路;沿內蒙古高原東部,穿越燕山山脈、華北平原,跨越黃河,翻越大別山,穿越長江,沿羅霄山脈翻越南陵建成了大廣高速公路。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在過去的30多年間,中國克服各種艱難險阻,以驚人的毅力和智慧建成了一條條帶動經濟騰飛的高速公路,這是越走越寬的復興之路,也是歷史性的大巨變。
8. 中國旅游業歷史
一、古代旅行和旅游(1841年以前)的特征:
1、古代的旅行、旅游動機更多的與物質功利、宗教以及政治目的相聯系。
2、因而,古代旅行、旅游活動往往與通商貿易、宗教旅行以及奴隸主、封建帝王的巡游活動相結合,其中,宗教朝圣占遠行游歷的較大比重。
3、以歐洲人為代表的探險、考察旅行相對發達,但具有物質占有和殖民文化傾向。
二、近代旅游(1841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具體特征:
1、旅游者人員構成的多層次。
2、旅游動機中消遣娛樂成分增多。
3、旅游活動空間的拓展。
4、隨著旅游業的問世,在旅游保障制度層面上也開始全面推進。
5、旅游業產生了一定的關聯帶動效應。
9. 中國旅游業的發展史
托馬斯庫克是現代旅游的創始人,“近代旅游業之父”,第一個組織團隊旅游的人,也組織了世界上第一例環球旅游團,編寫并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面向團隊游客的旅游指南,還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
托馬斯庫克對旅游業的貢獻:
1841年7月5日,托馬斯·庫克包租了一列火車,將多達570人的游行者從英國中部地區的萊斯特送往拉巴夫勒參加禁酒大會。
這次活動在旅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托馬斯·庫克組織的這次活動被公認為世界第一次商業性旅游活動,他成為旅行社代理業務的創始人。
旅行游覽活動在歷史上一直是以個人為單位的個體消費活動,而世界上第一次以一個組織的形式出現,開旅游業先河的人是英國的托馬斯·庫克。